相传明朝年间,百姓从南方迁徙到北方,在迁移过程中,有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叫做“许大之”。他来自于陕西,许大之为民办事、为百姓撑腰,人们对十分爱戴他。
许大之在百姓的心中就是青天大老爷,做好事的父母官,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大”。之后,这个称呼就在陕西保留下来了,对周边地区慢慢产生了影响。
不过,上述两种观念都没有历史文献可以直接证明真伪。还有一种说法是对蒙古人的称呼,相传当时蒙古人闯入中原占领了村庄,人们都称他们为“鞑子”,私下也称做“鞑鞑”,这个词就是权威的代表。
多年后,朱元璋带兵解救村民,一夜之间杀光了蒙古人。但是小孩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,就问母亲“鞑靼去哪了”,母亲就指着父亲说“这就是鞑鞑”。
时间长了,孩子们之间相互传播,“大大”就成了父亲的代名词。其实不管“大”来自于哪个故事,这都是西北人文化的积淀,是文明的传播和历史的象征,而“大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,他更是对父亲的尊重。
礼教伦理的尊称
我们现在讲父亲叫作“爸爸”,都认为“爸爸”这个词,是我们近代才有的词汇。可是,在三国时期这个词已经出现了,三国魏明时期《释亲》中有明确记载“爸,父也”。
爸爸是我国汉语中的文化,当时和“公、瓮、父”是并列用来称呼父亲的,但当时爸爸这个词并没有广泛运用,反而被少数民族中的“爹”取代。
因为外族语言的汇入,“爸爸”更是被淡化,“爹爹”成为了父亲最广泛的称呼。等到民国时期普通话慢慢普及之后,爸爸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,让我们以为爸爸是近代才有的词汇。
“爸爸、爹爹、大大”都是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,“大”更是蕴含着中国封建礼教的含义。古代对于尊卑、伦理、礼教都格外的重视,而陕西是我国秦汉文化的发源地,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。
古代君王在国家是最高统治者,父亲则是一个家庭中最权威的人,忠君尊父是古代坚固的思想,不准忤逆皇上,不允许反抗父亲。父亲是家庭的天,是最高的地位,最大的权力者。
因此,古代将古代最高权威的人都称之为“大”,代表了对老幼尊卑的认可。可是,随着各地口音的差异,“大”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,慢慢转变为二声。
其实,古代的“大”是一种不可违背的尊敬,给人一种父子之间的疏离感。转变为二声的“大”,反而多了亲切感还有点可爱,更符合我们现在父子之间的关系。
总的来说,“大”不仅仅是对父亲的称呼,更是一种伦理尊卑的体现,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,看似是西北人方言的叫法,实则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西北人从举手投足间仿佛都和其他地区的人不同,好像是上千年来形成的习惯,那种文化和涵养是刻在骨子中的。曾经的文化古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,但它的气韵却在当地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不同的地区文化
看似一个简单的字,叫错了含义就大不相同了,西北人称父亲为“大”,却不能叫成“大大”。“大大”就是叔叔、伯伯的意思,我们亲切地称某某人为“大大”,就是伯伯的意思。
不管是比父亲大的兄长,还是比父亲小的弟弟,都统一称为“大大”。有些地区就用“大爷”“、叔叔”来区分长幼,一般都是用来称呼男性的,但在河南、江苏等地区,“大大”也会用来称作父亲兄长的妻子。
一字之差含义就不同了,这也说明我国文化博大精深,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有差异的,如果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不清楚那边的方言,最好使用普通话,不然就容易闹笑话了。
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,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所说的语言,和使用的文字都是有差别的。即使现在文化统一了,普通话普及了,但是依旧抵挡不住自家方言的魅力。
不得不说,中国文化太深奥了,这明显的差异正是我国历史的象征。我们不仅在父亲称呼上有差异,饮食、建筑上都有差别,这都是每个地区的特色。
为什么中国是最吸引人的国家?因为他的不同,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。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,我们接受所有的差异,不排斥其他文化的不同,所以才造就了中国的文化。
不要小看自己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文字,他并不是简单的词,追溯过去那就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每一个文字的出现一定有独特的历史内涵。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