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本人要讲的“胬”字,是上下结构,属于象形字,读作 nǔ ,被列为汉语二级字。由上部的“奴”和下部的“肉”组成,“奴”字用来标识读音,“肉”字表明这个字跟肉有关。
汉语一级字是指字形简单,结构单一,使用频率高,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基础字。比如,人、口、大、小、车、马等字,最常用的3500个汉字都包括在内。
汉语二级字是指一些字形和结构稍微复杂的汉字,使用频率没有一级字那么高。比如,幅、除、侧、膜、拯等汉字,这类字大约有3000个。
汉语三级字是指一些字形和结构都很复杂,难以辨认的字,这类字多出现在一些古籍和文学名著里,日常的读本里很少见到。比如,饕餮、耄耋、虓、郬、曌等字。
“胬”字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,出现频率并不算高,所以,古今有相当一部分字典并未收录这个字。由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编著的《说文解字》,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,里边就没有收录“胬”字。
不过,许多汉字通常有异体字,是除了正体之外的写法,其字音与字义跟正体字相同而字形不同。创作书法时,为了章法布局的需要,通常要用到异体字。
《国语词典》里边记载,“挐”是“胬”的异体字,出现很早,在古代,尤其在先秦时期常用“挐”来代替“胬”。
在《说文解字》里,这样解释“挐”:牵引也,从手如声,女加切。在先秦时期的篆字文献里,“挐”字解作奴声。
在《唐韵》、《集韵》、《正韵》等字典里,这样解释道:挐,从女加切,同拏,意为牵引。这个解释基本上延续了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解释,又给它增加了一部分新含义。
而“拏”在古代跟“拿”是通用字,两字的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,只是字形不同。
后来,随着演变和发展,“挐”跟“胬”的意思变得完全不一样,前者表示持、捉、拿、牵引,后者专指眼病。
至于它们是如何转变过来的?目前,有关的资料较少,还不足以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。
现代的字典,如《汉语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工具书里,都对“胬”这样解释:胬肉,一种眼病,中医指眼球结膜增生而突起的肉状物,即翼状胬肉。是眼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。通常是受风沙、烟雾、阳光、紫外线的刺激,导致眼睛疲劳、充血、水肿,继而产生慢性炎症而引起。
胬肉通常出现在眼球结膜上,以三角形或半月形最为常见。它可能出现在眼球内侧或外侧,也有可能出现在上下眼睑。其颜色主要有红色、粉红色和灰白色,表面分布有血管,质地较软,有大有小。胬肉有时可以覆盖整个角膜,影响人的视力和面部的美观,所以,当出现胬肉,一定要及时治疗。
中国人对胬肉的认识很早,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了许多对胬肉有疗效的中草药和药方,主要有白僵蚕、石决明、密蒙花、夏枯草、决明子等。
眼睛除了受刺激之外,被寄生虫、细菌、病毒感染,也会形成胬肉。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或者失调,结膜为了保护眼睛,会对外界刺激过度反应,也有可能形成胬肉。另外,有些人天生容易患上胬肉,也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。
所以,拥有健康的体魄,良好的心态,劳逸结合,才是避免疾病的最好武器。
实际上,古人对“胬”字含义的认知要比现代人想象的丰富。
《汉书·严安传》里写到:祸挐而不解,兵休而复起。意思是说,祸患牵连没有解决,战争停息又重新挑起。
“挐”在这里通“胬”字,前者作为后者的异体字而出现,意思是指顽固的祸患。
古人由于医疗条件有限,面对胬肉,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顽疾,患上它会叫人痛不欲生。所以,“胬”字后来被引申为难以根除的祸患。
“胬”字在古代就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,被广泛应用在古代文学中。从“胬”字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,每个汉字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用法。它的含义既包括本义,还包括引申义。许多汉字的本义跟引申义相差甚大,这足以说明汉字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适应性,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,不断演化出新的含义。这也是汉字区别于世上其它文字的最大魅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