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孙策被害之前,江东的势力正在稳步扩张,而北方的曹操则与袁绍激战正酣,尤其在对东吴和曹魏边界的防备上表现得相对宽松。此时正是孙策可以北上渡江,趁机偷袭曹操,力图夺取中原霸权的绝佳良机。然而,孙策的遭害则是对吴军的沉重打击。他的死令东吴军心动摇,谣言纷飞,令原本雄心勃勃的北伐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,结果曹操趁机扫平袁绍,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,使东吴再想展开进军变得异常艰难。
事实上,在孙策遭遇暗杀之前,曹操麾下的谋士郭嘉已准确预见到了这一悲剧的发生。那时,曹军正与袁绍交锋,军中有人得知了关于孙策准备渡江袭击的消息,导致士气受到极大影响,曹操的不少文臣和武将开始暗中与袁绍勾结,企图为自己寻找后路。然而,郭嘉对此不以为然,他认为孙策为人年轻轻狂,处理事务不够稳重,难免会招惹仇敌。于是,他推测在孙策的北进途中必然会遭到攻击。
最终,事态的发展正如郭嘉所预言的那样。孙策在丹徒重点打猎时,骑马独行,过于自信的他竟然将随从远远甩在了身后,意图独自挑战敌人。不幸遭遇了仇家许贡的门客。若孙策能及时逃走,但他由于自负,和众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,虽然没有当场被杀,但最终却因受了重伤而没能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。
孙策的被刺说明了郭嘉的战略眼光不仅仅源于直觉,更是对孙策个性和众多仇敌背景的深刻理解。毫无疑问,郭嘉的判断并非凭空猜测,而是倾注了对孙策及其处境的深刻分析。
孙策自幼随父亲孙坚征战四方,经历了许多战斗,他父亲的手下对这一对兄弟极为宠爱,这导致他渐渐变得傲慢自满。孙坚去世后,年轻的孙策接手父亲的事业,不仅稳住了军心,更凭借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巩固了在东吴的权位,这也在客观上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自负。
北上偷袭曹操虽看似具备时机和地利,但偷袭本身自始至终都是一项高风险的策略,处理事务必须格外谨慎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东吴的主公与大军的统帅,孙策依然沉迷于狩猎,放任自己与随从大相径庭,最终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,确实可以说是自作自受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